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艺术系美术专业200余名师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黔东南州朗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开展为期6天的采风写生、非遗调研与艺术考察活动。这场融合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文化之旅,不仅为师生搭建实践平台,更以艺术视角激活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
画笔勾勒村寨肌理 艺术定格文化乡愁
在朗德上寨,吊脚楼群与青石板路构成的古朴画卷,成为师生们的 “天然课堂”。清晨薄雾中,学生们架起画架,用水彩晕染木质民居的沧桑质感;夜幕降临,篝火旁苗族姑娘的银饰流光,又化作速写本上跃动的线条。这里的建筑形制、服饰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密码,学生通过现场创作,能更直观理解传统艺术的空间逻辑与符号体系。
行至西江千户苗寨,层层叠叠的梯田与鳞次栉比的苗寨全景激发创作热情。师生尝试用画笔将立体景观转化为平面艺术语言;在肇兴侗寨,鼓楼飞檐的精妙结构被拆解为素描结构分析图,侗族大歌的韵律感则启发抽象绘画创作。
非遗工坊对话匠心 田野调研解码技艺
在村寨非遗工坊,师生与苗族银饰锻造、蜡染技艺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 “看似简单的纹样,背后是几代人的经验积累,每个凿痕都承载着文化记忆。”调研期间,团队录制口述史影像资料 、收集图片资料素材,并开展 “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 研讨会,为传统工艺创新转化提供学术支撑。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 成果反哺文化发展
“传统村寨的保护不能止步于静态展示。” 在考察总结会上,师生结合艺术考察成果,提出多项创新性建议,团队将于下月举办此次活动的 “文化艺术展”,同步推出非遗纹样数字文创产品。此次实践打破了课堂边界,既培养学生的田野研究能力,也探索出‘艺术赋能乡村’的可行路径,未来将深化与地方合作,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此次黔东南之行,不仅是一次艺术采风,更是一堂行走的文化传承课。当画笔触碰千年村寨,当学术对话非遗匠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孕育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文/李宗奎 /图杨海燕
一审一校/安世嫦
二审二校/杨显英
三审三校/代 英

肇兴侗寨采风

指导教师写生指导

学生进行写生创作

师生参与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