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走中的思政课 | 一段艰辛探寻路 承载厚重历史情

作者: 日期:2025-08-31浏览:

2025年7月11日清晨,阳光洒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困牛山红军学校校园里。石阡县档案馆原主任杨又铸走进三楼党员活动室,为在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红色历史讲述。他用平实而深情的语言,带领大家重温那段他用二十余年光阴追寻的红色记忆。


实践团成员与杨又铸合影留念

2001年,38岁的杨又铸担任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时,在一次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关于困牛山战斗的记载。为了还原这段尘封的历史,他踏遍黔东大地,寻访亲历者后人,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收集口述史料。老人们的模糊记忆碎片,需要他耐心拼凑,从含糊的讲述里,甄别、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通往困牛山的路,崎岖难行,颠簸的行程、漫长的耗时,考验着他的体力与决心。可比起资料的匮乏,交通难题显得微不足道。经过二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史料挖掘与实地走访,杨又铸终于将困牛山红军壮举的珍贵历史汇编成书。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口述和严谨的考证,完整再现了1934年红六军团百余将士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书中不仅收录了100多名亲历者的口述记忆,更以大量首次公开的档案资料,为这段悲壮的革命史诗留下了永恒的历史见证。


杨又铸讲话(一)

每当夜深人静整理资料时,那些年轻战士纵身跃崖的身影总在他眼前浮现。先烈们需要一个归宿啊,道,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不能让他们成为无碑可祭的孤魂因此,他深藏心底的夙愿,就是为先烈们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让英魂安息,让历史铭记。凭借深厚研究功底,精心设计纪念碑方案,力求每一处线条、每一段铭文都精准承载历史的重量与后人的追思。方案初定,为纪念碑增辉添彩的关键一步迫在眉睫——需请当年亲历此段征程的红军名将、开国上将萧克将军题词。杨又铸深知此事意义重大,更知老将军年事已高,题词机会珍贵异常。他怀着对历史的无比敬畏与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多方奔走,细致沟通,最终将军慨然应允,挥毫泼墨,苍劲有力的题词终为纪念碑刻下不朽的荣光。


杨又铸讲话(二)

杨又铸向学子们推荐电影《浴血困牛山》。影片中那段悲壮惨烈的红军困牛山百余名战士集体跳崖的史实,正是他经年累月深入走访、反复考证并倾情讲述的真实历史。他近乎刻骨的记忆与珍藏的一手史料,成为电影创作最坚实的根基。拍摄期间,导演依据杨又铸细致入微的描述,精准复刻了当年红军将士在绝境中为掩护主力转移,毅然调头冲向敌军、最终慨然赴死的惊天壮举。他的讲述,为光影注入了真实历史的灵魂与血色,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同学们一一认真倾听着。


专注听杨又铸讲话的实践团成员们

学生谢鸿宇在聆听完困牛山红军壮举后深受触动:"当听到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的事迹时,我们都不禁潸然泪下。这堂生动的专题讲座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片红色土地的精神力量。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的忠诚信仰和为民情怀,将永远激励着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实干笃行彰显使命担当,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访问杨又铸

谈及困牛山文化的传播,杨又铸强调:"传承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点点滴滴。”首先,自己要来学习和了解,有条件的去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实际体验;其次,走访当地年纪比较大的村民,了解真实的历史文化;最后,以真诚沟通的方式,将红色精神传递给身边人。对于对当代青年的期望,杨又铸深情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正是靠这样一群普通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他特别强调,青年要多花时间了解历史,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他还叮嘱青年,未来在工作中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应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做一名普普通通却踏实肯干的劳动者。(图文/蔡洋洋 张玉霞)


一审/蔡洋洋

二审/肖

三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