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公共体育教学部

体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体育教学部 -> 体育教学 -> 正文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发布日期:2025-02-13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大学生在“五维体育观”要求下的健康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载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注重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在“健康第一”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身体练习和情感体验达到增进健康,促进大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

课程作用:

1、根据本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体育课的教学锻炼,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知识,学会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3、通过体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创新、合作意识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大学体育》课程采用体育理论课、选项课、公共选修课等授课形式。课程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具备科学的健身知识,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技能,能够制定个人体育运动计划,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够制定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况,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主要强调五个结合,努力使课程实现其最大的教育功能。

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地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选项内容,课程选项内容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实效性,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并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传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技术性。

5、充分反映健康第一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大学体育》课程由公共必修课、运动健康课和公共选修课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共开设四个学期,大学体育(1)开设田径与拓展训练课程,大学体育(2)、(3)、(4)三个学期主要采取理论课、公共选项课、健康跑及身体素质等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部分每学期2课时,内容任选两章(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公共选项课内容共开设篮球、排球、气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跳绳、健身气功、武术散手、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啦啦操、定向运动、舞韵瑜伽、排舞、游泳、极限飞盘、运动与健康课等25门课程,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学生通过体育选项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运动与健康课:运动与健康课主要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太极拳、剑术、健身气功、舞韵瑜伽等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运动与康复、保健为目的,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达到康复健身的作用。

(三)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瑜伽、健美操、定向运动、太极拳、跆拳道、武术散手等20门课程。学生通过选修专项课程学习,提高运动专项能力,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锻炼。

为实现本校体育课程目标,大学体育课程采用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健康跑、课外阳光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并把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运动队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管理,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树立“终身体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